随着生活垃圾分类摁下强制“快进键”,更多的城市已经在蓄势待发。
北京便是其中之一。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《2018年全国大、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》,2017年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是北京市,产生量超过900万吨。目前,北京市每天会产生超过2.59万吨生活垃圾,人均接近每天1.08公斤,全市29个垃圾处理终端设施均在满负荷运转。
“北京的垃圾分类是在爬坡前行,不断升温,但远未沸腾。”现阶段北京市鼓励引导垃圾分类的强制性较弱。早在2012年,北京市就出台了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,在全市推广垃圾分类处理。但由于没有强制措施,施行情况不乐观。业界认为,当下难题源于居民分类习惯未养成,前10年推行的垃圾分类基本上是“原地踏步”。
而已提上日程的北京垃圾分类立法工作也将祭出系列硬招,且“罚款不低于上海。”新修订的条例将不光针对单位,对个人也要明确垃圾分类的责任。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不组织分类或分类不符合要求拒不整改的单位,要移交执法部门处罚。此外,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《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(草案)》正在抓紧修订完善。
在垃圾分类模式上,北京将建立精简高效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,把设置分类垃圾桶作为投放基础模式。作为试点城市,北京最初按照“可回收”和“不可回收”的两分法进行推广。为实现垃圾回收“干湿分离”,2017年,北京市实行了垃圾分类新模式,由原来的“三桶”变为“两桶”。
但与上海的区别在于分类名称不同,目前北京将城镇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。分别对应四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,即蓝色、绿色、红色和灰色。在具体方式上,采取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、上门或定点回收厨余垃圾、在有条件的小区设立智能投放箱等方式分类收集垃圾。各小区醒目位置要公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的分布点位、投放时间,以及各类生活垃圾的收集、运输责任单位名称、收运负责人、收运时间等信息。
为解决“混装混运”问题,下一步,北京将研究制定垃圾运输管理办法和各品类垃圾运输车辆标准。今后,北京垃圾运输车辆也将有四种车身颜色,与四种分类垃圾桶的颜色逐一对应。同时建立分类运输车辆身份识别、行驶轨迹、重量变化等信息实时监控系统。实施密闭式清洁站分选、分拣等功能性改造。并将研究制定具体措施,借助“不分类、不收运”这一惩戒机制,提升居民分类意识和分类成效。
“每个人都要排放垃圾,(垃圾分类工作)现在只是开始。”截至目前,全市开展垃圾分类创建示范片区已经达到60%,到2020年底将达到90%。据北京市城管委统计,2018年北京进行处理的厨余垃圾超过16.95万吨,同比增长59.85%。如果北京推动垃圾分类立法,后续有望至少实现32.69%的回收利用率。
按照计划,未来1年内北京将实现开展示范片区创建的街道、乡、镇将占全市总数的9成以上。也正是在机关单位垃圾强制分类引领下,北京将进一步推动学校、医院等公共机构以及商业办公楼宇、旅游景区、酒店等经营性场所开展垃圾强制分类,并逐步实现全覆盖。